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章 戒与三学《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丹津·葩默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鲁康寺 壁画




第三章 戒与三学《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作者:[英]丹津·葩默

译者:叶文可

审订:郑振煌

 

今天,我们要讨论戒如何将每日生活转化为修行。你们中有许多人或许知道,在亚洲佛教国家里,读经修行的要务一般是由出家人来担任。他们被视为专业人士,有时间修行,同时没有家庭和其他俗务来分心,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会选择寺院生活。在家人的主要任务是供养僧人,而僧人则示范良好的修行生活作为回馈。通常,僧人也是老师,主持学校,孩子则前往寺院读书,僧人同时也是草药医师、婚姻辅导者、心理医生等等。寺院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我刚才也说过,在家人的主要任务是护法。

 

然而,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后才开始在西方生根,修行的形式有些转变了一有史以来第一次,修行佛法的主要人物不再是出家人。在西方,大部分发心的佛教徒希望积极参与宗教生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全面的传统修行。这些人虽然有家庭、事业、社交生活,但仍希望精进修行一这是极大的挑战。有时候,从亚洲来的一些老师不能充分体会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心目中的“修行”和“每日生活”做了区别。根据这种传统的态度,特殊的佛法修行如静坐、举行仪式、参加道场、供养等算是修行活动,而其他譬如和家人在一起、工作、社交等,都被视为世俗活动。我曾经听说过某位非常值得尊重的喇嘛的事,当一个西方弟子提出“我有家庭、孩子、工作,所以缺乏时间修行,我该怎么办”的问题时,刺嘛回答:“没有关系,等你的孩子长大,你可以提早退休,然后开始修行。”

 

有些喇嘛曾对我说:“噢,阿尼拉(Aila,译注:对女尼的称呼),你真幸运。我的工作太多了,没有时间修行。”这种只视正规静坐、做大礼拜、前往寺庙、听闻佛法、读宗教书籍为修行,而认为每天做其他事情都只是陪衬的想法,会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感到非常祖丧。最后,我们可能会厌恶自己的家人和工作,梦想有时间可以去做“真正的修行”。我们可能花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来憎恶眼前所处的状况,而这些状况其实提供了最深奥的方法,让我们的修行进步。假设大部分人都无法出家做十二年的闭关,现在我们必须问自己:“佛法修行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果除了到寺院出家外,就不可能真正修行,那佛法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如今,情况有些转变了,并非修行本身或基本哲理改变了,而是重点转变了。禅宗有许多先例可援,它教导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如果能保持清楚的觉知,就是修行了。然而,如果我们做事不专心,只用一半的注意力,那它就只是世俗的活动了。事情是什么不是重点,在高座上禅坐的伟大上师,除非他活在当下,对眼前一刻保持觉知,否则坐在那里便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一个人或许在扫落叶、切菜、洗厕所,如果能保持完全的注意力,所有活动都会成为修行。所以,在有关禅寺的影片中,寺中的人做所有事情都带着非凡的内在宁静,有完全活在当下的气氛。

 

对于生活忙碌的人们,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平日被视为例行公事的、无味的、缺乏心灵意义的这些事物,转变为修行佛法,在这一过程中转化整个生命,这是我今天想探讨的主题。不过,我首先想谈谈把日常生活当做精神修行的另一面。我心底对“精神的”这种字眼有点回避,但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字眼可用,或许我称它为“修行”你们就能够明白了。以下我将用“修行”来代替“转化我们的内在”。

 

转化有两方面涵义,虽然两者有交集。一方面是创造内在的空间,使内心专注、宁静和清明,使我们更能看见事物的真相,而不是我们的诠释。另一方面是学习把心打开,我在这场演讲中会对这点多加阐述。在最基本的层次,这和不伤害有关,就是活在世界上不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任何人来到我们身边,都知道没有什么好怕的。

 

整个佛法以三学——戒、定、慧一为基础。现代人似乎对禅修非常有兴趣,但是若只修定而不修戒,就会像建造屋墙没有先打地基,墙或许很好,但是缺少了坚固的地基,就会倒塌。我将简要解说这三学,让你们有更完整的观念。

 

佛法的戒就是把“不伤害”带入修行中。修戒就是遵守五种基本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不是训诫,而是帮助我们培养不伤害行为的工具。稍后当说到六波罗蜜(六度)时,再详细讨论戒。

 

为了学习禅修,我们的行为必须有节制,以使心更平和、简单和开放。毕竟,禅修不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还要把心打开。如果要把心打开,怎么可能同时沉满在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之中?这两种行为是互相冲突的。所以,佛陀劝告我们,首先要了解如何尽量过清净的生活,不伤害生命,这样,心才可能变得安定。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肥皂剧中,看不见事情的真相,只看见自己的诠释,因为我们的心永远那么忙碌。我们尝试看透心,却无法看见任何表层意识以下的东西。但是当心一平静,就变得清明了,心清明,就可看见事情的真相,不再把自己的评断投射到所有事物上。向内观看,愈来愈可以看见心的微细层面,这种禅坐称为“奢摩他”(shamatha,止),意指“保持宁静的禅坐”或“使心安定的禅坐”。这是禅坐的第一个阶段一使心安静。但是成就了“奢摩他”以后,还有更深的修行。在这个阶段,虽然心变得安静平和,许多垃圾依然存在表面之下,我们现在能够清楚看见这些垃圾,但是它们显然还没有离开。

 

为了处理深层的垃圾,我们必须练习“毗婆舍那”(vipashyana,观),意为“洞察式的禅坐”。这类禅坐启动一个大问号,藏传佛教尤其如此,我们对思想和情绪的整体观念提出疑问:“谁是思想者?”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佛教徒的观点,我们只能说:“我思,故有思想。”思想存在的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思想者的存在。我们说:“我思考,我感觉,我想要或不要。”但谁是这个看来像网中蜘蛛的“我”?我们问:“念头是什么?”不知道,然而我们却想个不停。我们可曾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念头或是心上,并且问:“什么是念头?它的感觉像什么?它从哪里来的?它停留多久?它往什么地方去?”

 

对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提出相同的问题,我们说:“我生气了。”但是生气是什么东西?它在哪里?它的感觉像什么?谁在生气?我们在所有事情上都设置的“我”到底是谁?从某种角度来看,毗婆舍那就像在剥一层层的洋葱皮。我们提出疑问,直到开始问自己:“这个根本的‘我'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一旦我们了解了这点,就了解了一切。一且我们超越了平凡相对的思想层次,到达了更深更细微的层次,就来到了所谓“无为法”的境界。

 

我们平常的思考模式是二元的,是根据“我”和我的思考或作为。毗婆舍那的练习带领我们直接进入无分别的觉知。如果我们在阴天抬头看天,通常会联想到昏昧不清的念头和情绪的云层,我们很少和纯净觉知的广阔蓝天连结。天空是无尽的,它从什么地方开始?它的终点在什么地方?由于我们认知的是云层而不是天空,所以我们受苦。当我们愈来愈深入一些问题,譬如:我们是谁?情绪是什么?念头是什么?……智慧就会渐渐生起。

 

智慧和知识无关。知识可能非常有帮助,它能够帮我们厘清事物,但是“知道”和“觉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区别,觉知具有一种直接经验的意味。譬如,我们能够阅读许多有关糖的书籍,知道糖的化学成份、制作方法、不同种类、人类使用糖的历史、人体内糖的类别、碳水化合物怎样转变为糖。我们可以成为糖的专家,但是,除非我们尝到了糖,我们才能了解糖的滋味,否则我们只是道糖而已。

 

当我们成为自己所经验的,智慧就出现了。直接经验的特性就是转化,一转化,就再也不是原来的我,这并非表示我们彻底开悟了。有些人想象自己静坐一会儿,就能在一分钟内忽然获得充满亮光、喇叭声、天使和落英的大突破。事情并非如此。事实上,当我们禅坐时,的确会经验到小突破,像是绝对心的灵光闪现,但这只是修行的开始,绝对不是终点!

 

智慧是个庞大的议题,它与了解人和所有现象之广大、虚空的本质有关。智慧是我们向内搜寻的直接结果,无法从书本上学到,须直接体验。为了获得这种深层的内在特质,我们的心必须安静又柔软。若要证得此心境,首先需要培养管控身体和言谈的能力,才不至于造成冲突。三学相互依赖,彼此扶持,如同一个三角形的周边,每一边都扶持另外两边,你不可能拿掉一边,而期望三角形依然存在。

 

三学是为了帮助我们培养六波罗蜜(六度),后者是趋向开悟所必须具备的超越性特质。波罗蜜包含许多特质,传统上分为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会发现,禅定只是六种特质之一。那么布施、持戒和忍辱是什么呢?为圆满修行之道,我们需要圆满这三种特质,而要圆满便需要社会环境。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可以通过用面包屑喂鸟,或忍耐嚎叫的风声和日以继夜的落雪来培养布施心,但仅此而已。要培养前三种波罗蜜,真的需要其他人在身边,如果没有布施的对象,怎么学习布施呢?布施被放在六度的第一项,因为这是我们都可以立刻去做的事。我们不需要守戒圆满、精通静坐,也不需要在所有情况下都非常有耐心并且避免生气,我们可以缺点非常多,问题非常多,却依然慷慨。布施打开我们的心,这是它被放在第一项的另一个原因。

 

我在英国时,有一些英国苏菲教派(Su6)的朋友,其中一位有个大约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他们给孩子一盒糖,并且教他分一块给我,他立刻反应:“不,这些糖是我的!”父亲说:“这盒糖当然是你的,所以你可以和别人分享。”小男孩想一想,然后笑了,他打开盒子,不只给我一块,还给房间里的每个人一块,他脸上带着大大的笑容。这是对的,糖是属于他的,所以他可以分给别人。

 

我们对自己的财产是不是抱着这种想法呢?我们多么幸运因拥有这些东西而可以和他人分享!这是第个功课,教我们第一次打开心房,接受身边的人们。我们应该不只是把不需要的东西送掉(这可以是个开始),也要因为非常喜欢一些东西而把它送掉,这是和他人连结的美好方式,随时都可以做。在东方,人们了解布施,相信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因缘和合。所以,如果他们希望富裕,就必须创造使未来富裕的因,富裕的因是布施,由于他们了解这点,所以非常乐意给予,对接受者也非常感激,因为受者让施者累积了善业。这不但帮助他们打开心房,同时也为将来的成功埋下了种子,所以,当人给予时,受者并不说“谢谢”,因为应该是施者感谢得到布施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小的布施做起。如果遇见一些朋友,可以请他们喝咖啡,如果有两样好东西,可以分一个给他人。我认识一位住在印度的印度教老师,他显然十分有名,所以人们总是送他礼物,包括精美的舶来品,这些都是印度人所垂诞的。令我感动的是,每当他收到任何礼物,第一个反应都是:“我能把它送给谁?谁是合适的接受者?”他从不留下任何东西给自己,但是他经常是快乐的!

 

第二种特质是持戒,这很容易融入日常生活中。佛教徒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遵守五戒所使用的文字是“我持此戒以……”,换句话说,这些不是训诚,佛陀并没有说“你不可以……”,他只说“这是戒,其目的在培养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五戒的第一条是不杀生,意指不蓄意杀生,包括不杀害任何众生,不只人类,还有动物、鱼、昆虫,以及任何有意识的生灵。每个生灵都视生命为最宝贵的资产,正如我们一样。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佛陀时代的一位国王,有一天,他和王妃站在阳台上,他问她:“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她想了一阵子,然后回答:“你知道的,我想全世界我最爱的人就是自己。你呢?”国王想了一下,然后说:“嗯,这是真的。说到底,全世界我最爱的还是自己。”后来他去见佛陀,把这段对话告诉佛陀。他问佛陀:“你的想法是什么?”佛陀回答:“这是事实,每个生灵都和自己最亲。所以,我们不应该伤害或是造成伤害。”如同我前面所说的,佛教戒律整个的系统,根据的就是不伤害的原则,包括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使得每个生灵来到我们身边,都知道我们不会伤害他的幸福,和我们在一起是完全安全的。

 

第二条戒是不偷盗。佛教国家对这个戒遵守得很严格,譬如,僧尼前往某人家中,甚至不可以拿起某样东西赞美,免得这种行为被解释为想要拿走。事实上,我们应该把东西递给他们,即使是邀请他们吃饭,也要把每样东西交给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拿到任何别人没有供养的东西了。在一些佛教国家,僧尼确实非常小心地遵守此戒,这是另一种不伤害。人们必须知道他们可以信任我们,我们不会拿走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因为我们也不喜欢他人拿走我们的东西。这也包括向他人借取的东西,必须尽快归还,并且东西要像借来时一样好。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财产,正如我们希望他人尊重我们的财产。

 

第三条戒是不邪淫,意指不从事任何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性行为,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不可以只寻找即刻的满足,而要考虑长远的结果和自身行为的含义。和谁上床或从事哪一种性行为不是重点所在,重点是要问自己:“是不是有任何人被这种行为伤害?”所以通奸一直被视为有害的,因为它伤害人,并且引发嫉妒、欺骗和失信。

 

第四条戒是不妄语。遵守这条戒能够保证他人相信我们所说的话,让他们知道我们说的话是我们自己所相信的。而且,我们说的话应该对人有帮助,不但没有伤害而且是仁慈的。有些骄傲地认为自己说话很真实,但这些真话往往都十分刻薄。有趣的是,当人们骄傲地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实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伤害别人的真话。记得我年轻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英国所有物品都需要配给,包括食物和衣服。我们热切地收存衣服配给票来买新衣,这是难得的乐事。有一次,我的母亲买了件奶油色的外套,穿上给我看,她非常高兴,因为很少有新衣可穿。她问:“你觉得好看吗?”我说:“这件衣服让你看起来很胖。”我说的是真话,这件衣服真的让她显得比较胖,但是她受伤和失望的脸色却令人心碎。她脱下外套放入衣柜,再也不穿它,甚至再也不看一眼。其实我当时大可以说“这个颜色很好看”或“这件衣服很好”或“这种设计很有趣”,这些也是真话。当我们说真话时,记住,它应该不只是真话而已,同时也要对人有帮助并且是善意的。要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伤害他人,因此要照顾他人的感受。

 

第五条戒是不饮酒,这条戒在西方是不受欢迎的。许多人说:“噢,它的意思只是叫我们不要喝得大碎。”事实上,这条戒并没有说你不应该喝醉,它是说你不应该沉迷在酒精里。为什么?首先,佛教是一条增进心的觉知和清明的道路,修行的目的是增进对心的掌控,而不是减弱掌控。沉酒乡会带来反效果,因为酒会让心变得混沌不清,不仅这样,酒还会打开通往所有负面特质的大门。当人们喝醉时,最好的特质无法展现。很少有人喝醉后还会去仿效特蕾莎修女,经常是喝醉后就打老婆!

 

有个故事说明了这点。曾经有一位僧人在山洞里禅修,山下的施主不时供给食物给他。食物都是由施主的女儿送上山,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深深被僧人打动,最后,她要求僧人和她上床。僧人说:“我是守戒的和尚,不可能做这种事。你胡说些什么?完全不可能。”她非常失望地下山。下一次上山,她带了一只山羊,对僧人说:“如果你不肯跟我上床,至少杀了这只羊,我们可以一起大吃一顿。”僧人说:“你疯了吗?我是佛教僧人,我不杀生。请你离开。”于是她下山了,沉思着:“这个佛教僧人很难被戏弄哦。”

 

下一回,她带了一大壶青稞酒(藏文“漳”:chang)。她说:“好吧,这是我最后一次提出请求,你或者跟我上床,或者吃羊肉,或者至少和我分享这壶酒。如果你一件事也不做,我就要失望地自杀。”僧人沉思着:“怎么办?我不能成为这位可怜的女孩死去的原因。这些事里最没有害处的就是喝酒。”他便说:“好吧,我们喝酒。”于是他们喝了酒。结果僧人喝得大醉,然后他和女孩发生了关系,为了庆祝,他们还把羊杀了,大乐一场。

 

酒精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它打开了通往所有负面行为的洪水闸,所以我们必须很小心地运用它。喝醉的司机把人撞死并非因为邪恶,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掌控自己。我和一位美国囚犯通信,他被判二十六年徒刑,因为他酒醉开车撞死了一对母女。他不但夺去了两个人的生命,同时也夺去了自己的生命——二十六年徒刑是很长的!

 

佛教戒律是根据完全觉悟者的行为而制定的。一位完全觉悟者自然不会杀生、偷窃、沉溺于错误的性行为、说谎或饮酒。我们依照没有伤害的方式生活,引导自己的行为符合彻底觉悟者的行为。我想你们看得出来,这些戒律并非因文化而产生,它们并不是和二千五百年前的北印度有关,而和今日世界无关。事实上,当前社会充斥着贪婪和暴力,所以这些戒律还是跟我们息息相关。坚守这些戒律,就像是打造房屋地基。这不是刺激的工作,没有人认为打地基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它非常值得。如果建造了坚固的地基,就能轻松、迅速地建造牢固的墙壁,如果地基薄弱,无论墙壁多么好看,都是不稳固的。如果我们的行为纯洁、有益、没有伤害,我们的念头会变得安详、较少有冲突,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自责的事了。有了这个坚固的地基,我们便可以开始禅修了。我并不是说,我们的行为必须完美无瑕才可以开始禅修,但是,如果我们继续任意地打猎、殴打妻儿、周末到商店偷窃、喜爱恶劣的丑闻、从事不合法的性行为,我们的心就会被扰动得太厉害,无法好好禅修,甚至会适得其反。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过一种不伤害身心的生活,因为我们要对身心负责任。注意滋养身心的方法,如同为了爱护汽车而添加质量优良的汽油,我不会添加煤油或其他有害的东西到引擎里,因为这会造成伤害。我们小心照顾汽车,却较少照顾身体,反而把各种有害的东西放入身体,我们必须对自己、自己的心和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负更多的责任。佛教徒花许多时间静坐,修慈悲心,并且散布慈悲心给所有众生,但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没有慈悲心,怎么可能散布给别人呢?

 

坐在蒲团上想着“愿所有众生吉祥如意”,然后将慈悲心散播给世界上所有小生命,这是比较容易的事。这时,有人进来通知有电话,我们却板着脸说:“别吵我,我正在修慈悲心。”其实我们开始修行佛法最好的地方就是家庭。我们和家人的业力关系是最深的,所以我们有很大的责任要去培养和他们]的关系。如果对家人都没有办法培养慈悲心,遑论对其他众生?如果我们真的想打开心房,对象必须是与我们直接有关的人,譬如配偶、孩子、父母、兄弟姊妹等。这永远是一个困难的功课,因为我们必须克服根深柢固的行为模式。

 

这对夫妻可能特别具有挑战性。有时我想,用录音机甚至录像机把夫妻相处的方式录制下来,应该是个好主意。这样,他们可以听或看彼此是怎样交谈的。他说这个,她却说那个,每次的响应都是这样笨拙。他们被锁在一个模式里,造成自己和周遭人们的痛苦(包括孩子们),无法抽离出来。修行慈悲心确实能帮助我们松绑多年来发展出来的坚固模式。有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有时候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再张开看对面的人——尤其是我们很熟悉的人,譬如配偶、孩子或父母——好像第一次看见他们一样,这样或许能帮助我们去欣赏对方美好的特质,进而培养对他们的慈悲心。

 

六波罗蜜的第三项是“忍辱”,它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忍辱是愤怒的解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陀称赞它是最伟大的苦行,我们必须培养这种美好、广大、开阔的特质。忍辱不是压抑、限制,而是和培养开阔的心有关。为了培养忍辱,我们需要和让我们恼怒的人在一起。要知道,当人们待我们很有爱心又仁慈,说我们想听的话,做所有我们要他们做的事,这种感觉可能很棒,但是我们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爱可爱的人很容易,真正的考验在于那些你非常讨厌的人!告诉你们一个故事。有人听过里修的圣女小德兰(Saint Therese of Lisieux)吗?她有时被称为“小花”。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她,她来自法国诺曼底的中产阶级家庭,十五岁成为加尔默罗(Carmelite)的修女,在19世纪末期死于肺结核,当时她只有二十四岁。如今她和圣女贞德一样,是法国的守护圣者。当年她住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加尔默罗修女院中,院中约有三十名修女。她还有四个姊妹,也在这家修女院当修女,她的大姊就是修女院的院长。

 

你们必须试着想象这种沉思教派的生活,你见到的只有这个修女院里的人,你没有选择她们,不是你选择所有好朋友来到修女院。你进入修女院,然后发现这就是你所拥有的,终此一生,你将坐在早来的人之后,晚来的人之前,你没有选择权,你和她们一起吃饭、睡觉、祷告、娱乐。好比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忽然被告知:“各位,事情就是这样了,你们这一生再也看不见其他的人了。你们没有选择彼此,但就是这些人在这里了。”想象一下!

 

有一位修女令小德兰完全无法忍受。这个女人没有任何一点是她所喜欢的,包括长相、步伐、说话、笑容。小德兰十分吹毛求疵。修女们习惯在一所很大的石头教堂里做早展的默祷,教堂里所有的声音都会有回音。这位修女就坐在小德兰前面,发出奇怪的咔嗒声,这种声音一点节奏也没有,所以小德兰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咔嗒声什么时候出现。她应该冥想,但是她却全身冷汗湿透,只等着下一个咔嗒声的出现。她知道自己终此一生将坐在这位修女后边,而这位修女永远也不会改变。最后,小德兰觉悟到,看见这位修女接近就溜到走廊下是没有用的,这位修女很显然有些地方讨神喜欢,因为他召唤她做基督的新娘。

 

小德兰断定,这位修女必定有某些美丽的地方是她没有发现的。她知道这位修女不会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她自己,所以,她不再加深自己的厌恶并躲避这位修女,她开始放弃自己原先的方式。她和这位修女相见,尽量对她友好,待她仿佛是最亲密的朋友,开始做小礼物送给她,并且猜测她所需要的东西,总是从心底里对她展现最美好的笑容,尽自己所能地待她如最挚爱的朋友。有一天,·这位修女对小德兰说:“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爱我。”小德兰想:“你要是知道就好了。”

 

透过这种方式,小德兰变得真心喜欢这位修女,使她不再是难题,但是这位修女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改变,我确定她还是坐在那里发出咔嗒声,然而一切都改变了。这个难题被克服了,小德兰的内心也成长了许多。她并没有示现任何伟大的奇迹,没有预见任何伟大的事情,只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事,这是我们都有能力做到的——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没有办法转化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转化自己的心,当我们转化了自己的心,你看,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7世纪的印度学者寂天菩萨说过,这个世界充满了卵石、尖锐的石头和蓟。我们该如何避免脚趾被扎到呢?我们是不是要把整个世界都铺上地毯?没有人富到能够给整个地球铺上地毯,但是如果我们拿一片皮革贴在脚底充当鞋子,就可以走遍世界。我们不必改变全世界和所有人以合乎自己的规格,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口,但是只有一个“我”,我怎么能够期待他们完全做我想要做的事呢?不需要这样。只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就可以视那些困扰我们、并且带来最大问题的人为最好的朋友——他们是帮助我们学习和转化的人。

 

我曾经在南印度见过一位占星学者,我问他:“我有两个选择,回去闭关或创办尼院。我该怎么办?”他看着我说:“如果你回去闭关,将非常地平静、和谐、成功,一切都很好。如果你创办尼院,将会有许多冲突、问题、困难。但是两件事都很好,你自己做决定。”我想:“赶快回去闭关吧!”后来我遇见一位天主教神父,我对他提起这件事。他说:“很显然,你应该创办尼院。一直追求宁静和避免挑战,有什么用处呢?”他说,我们好比粗糙的木头,天鹅绒或丝绸不能让我们的边缘变光滑,我们需要的是磨砂纸。困扰我们的人就是磨砂纸,能让我们变得平滑。如果我们把那些非常讨厌的人视为修行最大的帮助者,就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他们不再是我们的问题,而成为我们的挑战。

 

10世纪的孟加拉国学者阿底峡把佛教重新引介到了西藏地区。阿底峡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仆人,他蔑视又不服从阿底峡,总之,他是个大麻烦。别人问阿底峡应该怎样对付这个可恶的人,他们提出:“让他回去,我们来照顾你。”阿底峡说:“你们说什么?他是我最重要的忍辱老师,他是我身边最宝贵的人。”忍辱不代表压抑,不是把愤怒装到瓶子里,也不是以自责的方式对待自己,它意指拥有一个心,这个心看见,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在今生或前世所造的因带来的果。谁知道我们和找碴的人在过去是什么关系?谁知道我们在另一世曾经怎么样对待他?如果我们报复这些人,只是把自己锁在相同的轮回中。我们在今生和来世会一再回放这段影片,唯一突破这种轮回的方法,就是转变自己的态度。

 

不久之前,我遇到一位被关了二十五年的僧人,他被折磨,受到恶劣的待遇,身体受到十分严重的伤害。但是请看他的心啊!当你望入他的眼睛里,完全看不见辛酸、破碎或仇恨,只看见他的眼睛在发光,他看起来仿佛刚做完二十五年的闭关!他谈的全是对狱卒的感谢,狱卒真的帮助他培养出了对施暴者无比的慈悲。他说:“如果没有他们,我还是只会在口里念那些陈腔滥调而已。”由于被囚禁,他必须靠自己内心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沉没就是超越。出狱时,他只感受到对关押他的人的爱和了解。

 

我曾经读过杰克·伦敦(Jack London)写的一本书。我不记得书名,好像是和星星有关的什么东西。书中描述一位大学教授谋杀了妻子,被关在圣昆丁(San Quentin)监牢中。狱卒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教授,因为教授太聪明了,所以他们用各种方法来困扰他。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人绑在非常硬的帆布袋里,然后把袋子拉紧,人在里面几乎不能动也不能呼吸,觉得整个身体好像都要碎了,任何人待在里面超过四十八小时就会死掉。他们反复把教授放在这个袋子里,每次二十四或三十小时。他被这样绑起来,因为疼痛得难以忍受,开始有灵魂出窍的经验。最后,他开始经验到前世,他看见了自己在过去世和这些折磨他的人之间的关系。在故事的尾声,他将被吊死,但是他只感受到对折磨他的人的爱和了解,他确实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他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不快乐、困惑和愤怒。

 

一定要用适合自已的方式培养出转化负面状况的能力,并且用它来修行。从痛苦中比从快乐中学到更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出去寻找痛苦,绝对不是。但是当痛苦来临时,不论它是什么形式,与其憎恨它并且制造出更多痛苦,不如视它为伟大的成长机会,脱离平常“他不喜欢我,所以我也不喜欢他”的思考模式,开始超越这一切,并且用这种方法来打开心房。佛陀曾经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你不接受它,这个礼物属于谁?”弟子回答:“属于赠送礼物的人。”于是佛陀说:“嗯,我不接受你无礼的语言,所以它属于你。”我们不必接受它,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广大如虚空。如果你向虚空丢泥巴,泥巴不会污染虚空,只会弄脏丢泥巴者的手。所以,重点是培养忍辱,并且学着把负面的事物以及人物转化,使其成为正面的灵性回响。

 

 

问答

 

问:如果遵守这些戒律而被自己所信任的人欺骗,该怎么办?

 

答:你不用那么客易上当。当心变得比较清明时,我们开始看见事情的真相,看见人们的真面目。当我们能看见人们的真面目,而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时,就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慈悲心,但是这不表示我们是傻瓜。慈悲心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像剃刀般锐利。我指的不是傻瓜式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和清晰的洞察力是相互结合的,一旦看得清情况,自然而然就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应对。但由于我们自己非常混乱,往往不知道怎样适当应对,所以,当我们努力追求快乐时,只会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制造愈来愈多的混乱和痛苦。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得到快乐,或让其他人也得到快乐,但由于我们自己的迷惑,所以办不到。当我们愈了解自己,就愈能了解别人,然后能以恰如其分的态度应付情况,而不至于造成伤害。

 

佛教的基本原则被全世界的非佛教徒广泛地运用,因为它适用于每一个人,你不必成为佛教徒也能了解。上师总是说:“我们并不想改变人们而来信仰佛教,只是帮助人们得到快乐,变得更仁更和平。”

 

佛陀说:“我只教导一件事情:苦和苦的息灭。”他环顾四周,看见人们非常需要快乐:然而,由于他们的迷惑,不停地为自己和他人制造更多的痛苦,于是佛陀示现转化痛苦的方法。我们仿佛都被捆绑住,被四方拉扯,虽然企图解脱束缚,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样给自己松绑,所以只是盲目地拉址绳结,反而愈绑愈紧。

 

有多少人是真正快乐的?我指的快乐不是他们刚遇见梦想中的对象,或是得到车、新屋,或是期待已久的工作。我指的是内心的快乐——不论发生任何事情,内心都拥有一个潺潺流动、充满喜悦和平和的泉源。你知道多少人拥有它吗?有一些人,但是不多。

 

问:您说佛教是无神论。这个观点和您对佛陀的态度应该怎样调和?

 

答:佛陀不是神,他是一位透过自身努力、获得彻悟的印度王子。他突破所有无明的障碍,他的心无限广大,看得很清楚,他觉醒了。其实,我们都沉睡在无明的大海里,我们也要醒过来。当我们向佛陀礼拜,是出于对他极深的感谢,因为他做了模范,并且花四十五年的时间,在北印度四处教导各类人物,并且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来使人开悟。他不是神,他是人类潜能的典范。

 

问:如果所有宗教都有相似的戒条,那么佛教为什么这样特别?

 

答:所有宗教都告诉我们不要伤害他人,必须善良、爱他人,他们告诉我们,想要别人怎么样对待我们,就要以相同方式对待他们。佛教的特点之一,不只教我们爱邻如己,还告诉我们怎样做到,它教我们培养患悲心的方法。

 

问:佛教不是也谈业力吗?

 

答:是的。要知道,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在于,所有我们身、语、意造作的事,都会带来结果。心智不只是指智力,同时也包括具有情感的心,因为心的基础来自心轮,而不是来自智力。智力是计算机般的脑袋,不是驱动它的能量。我们不停在播种,所有被无明(指迷惑和错觉)、贪婪或执着、怒或厌恶所驱策的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结果,不论我们如何为这些行为辨护,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潜藏的真正动机。唯有那些出于清明的了解、爱和宽厚的行为,才会带来正面的结果。

 

我们不断在书写自己的剧本。我们所造作的种种都将逝去——不是立刻就是以后,在今生或来世。所以,现在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过去(今生或前世)所造作的结果:而我们用哪一种态度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也将创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对生命中所有事情要负全责,不能责怪任何人,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处理的方法都要负责。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否以善巧的方法来响应,是否从中学习,一切都看自己。佛教戒律谈的就是负责任。要知道,我们每分钟都在塑造未来,没有别人在外面支使我们,也没有人评断我们。从某种层次来看,我们每分钟都在审判自己,因为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将产生结。所以,如果我们播下好种,将有丰收,如果播下有毒的种子,收成也会是有毒的。

 

问:您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死亡以后,我们还会一再地回来?

 

答:完全正确。要知道,轮回的观念提供不可思议的广大景象。我们不必根据事情微小片面的角度而疑惑:“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人生中许多事情是神秘难解的,为什么一些大好人还会遇可怕的事情?为什么极度可恶的人照样过着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整幅画,一幅非常不同的画面将会展现,让我们有很大的空间感。

 

事实上,在我们无数的生命中,我们已经做尽人类所能做的事情,包括好事和恶事,而且做过许多次。有时候,我们读到关于人们做的那些让人毛骨悚然、不可思议的恶事时,我们可能想着:“我永远不可能做这种事!”事实上,这种事我们在过去曾经做过许多次,所以,我们怎么能够评断他人呢?不过,重点不在于我们过去做过什么,而是此刻正在做什么,我们是不是活在当下?我们的心在做什么?它处于善巧状态还是不善巧状态?

 

问:是不是有女性的佛陀?

 

答:!佛性是不分男女的。当然,我们都做过男人或女人无数次,我们今生的性别,几乎是必然的。虽然有时候我们是男人,有时是女人,但是,心性没有男女的分别。然而,在大乘佛教宗派中,有一些(并不多)成就非常高的萨可能被认为是“女性佛陀”。壁如,有一位“般若佛母”,是圆满的智慧,是一切诸佛之母。还有“度母”,她是西藏地区的人非常喜爱的佛,她有许多化身,但是她像母亲一样,总是伸出援手,又有点像圣母玛利亚,她普度众生,你不必是好人她也会来帮助你,如同母亲一般,不论孩子乖巧还是调皮,她都在那里,只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她永远是众生的保护者和帮助者。

 

还有一大群名为“空行母”的女性神祇,她们誓愿为修行者消除障碍并且创造吉祥的因缘,她们通常需要经过祈求而来。空行母中地位最高者是金刚瑜伽母,被视为和佛一样,有许多以她为主的修法。所以,的确有女性的佛陀,她们同时代表突破到达灵性高层次所需要的能量。

 

问:洞穴对您的修行之路有多重要?

 

答:对我个人来说,洞穴只是一个洞穴。但是有机会在洞穴里独自修行这么多年,对我的修行之路是非常重要的。对我而言,以这种方式独修非常有帮助,所以我的上师建议我这么做。当然,独修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有益,端看个人的心理状况,有些人会出神,或变得恐惧,或过度内向而无法与人沟通。但是独修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很感谢有这个机会,当我对洞穴说再见时,我感谢它这么支持我。但是洞穴不是每个人修行都必须有的部分。

 


第二章 动机与修行《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第一章 西方女瑜伽士《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修证心得:2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甚深内义》全集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基督教隐士:装饰性的隐士 《隐士:透视孤独》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4 安布罗斯(Ambrose)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下)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3 马卡里乌斯(Macarius)  (上)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2——莱奥尼德(Leonid)


基督教隐士:俄罗斯的“灵性导师”  1—— 圣山 ▎俄罗斯的隐士 ▎第一位灵性导师 ▎小隐修团 ▎圣母进堂小修道院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9)同情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8)明辨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7)关于 骄傲|谦卑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6)关于 “顺服”|“虚荣心”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5) 关于 “禁食”“贫穷”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4)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3)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2)


基督教隐士:沙漠圣父 箴言录 (1)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境域 灵境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净土 教导汇集(解脱 入内 回撤)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银线 教导汇集(回撤 入内 解脱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